移至主內容

房市也會「搶衛生紙」? 疫情下的恐慌購屋與稀缺心理

疫情初期,你可能還記得「衛生紙之亂」:超市一夕之間被掃空,大家推著滿滿的推車回家,像是要準備打持久戰。其實,不只是衛生紙,房子在疫情期間也成了「限量商品」──新北、竹北、台南等地甚至出現深夜排隊買預售屋的場景。

這背後,除了市場供需,還有強大的心理機制在運作。

 

恐慌與敬畏:購屋背後的情緒力量

心理學家認為,恐慌購買往往不是因為「真的需要」,而是因為人們想要恢復掌控感。補償控制理論 (Compensatory Control Theory) 指出,大流行帶來的焦慮與不確定,會讓人覺得失去掌控。為了補償這種失衡,人們會購買更多「實用產品」,在房市中就轉化為「至少先搶一戶」的行為。行為抑制系統理論 (Behavioral Inhibition System Theory) 進一步提醒我們,那些對負面刺激敏感的人,在面對疫情、缺貨新聞或價格上漲傳言時,更容易產生焦慮,進而快速下單買房,以逃避更大的不確定。至於期望理論 (Expectancy Theory) 則解釋了人們的「預期後悔」:當你覺得未來房價會漲,或擔心買不到時,光是想到「錯過」就痛苦不堪,於是乾脆趕快先出手。

除了焦慮,還有一種更「高級」的情緒也會推動購屋,那就是敬畏 (awe)。當廣告打出「國際名師設計」、「全球頂尖地標」、「免震超豪宅」時,人們會感受到某種壯麗感或稀有性。敬畏理論指出,當人面對超越日常的事物時,會覺得自己需要「匹配」這種壯麗,因此更傾向出手購買。換句話說,建商不只是賣房子,而是在賣一種「你應該跟得上」的心理暗示。

 

稀缺與錯過:房市的隱形推手

另一個驅動力則是稀缺感 (perceived scarcity)。研究將其定義為「個人預期在危機後,可能無法獲得產品的感覺」,並拆解為物質稀缺、時間稀缺與心理資源稀缺。人們可能覺得房源有限、戶數稀少,或覺得必須快速決定,否則就會被別人捷足先登;有些人甚至覺得自己沒有多餘的心力慢慢比較,所以乾脆快速決策。

在房市裡,這種稀缺感往往透過「最後一戶」、「絕版建案」、「珍稀地段」等字眼被強化,讓人覺得不買就會錯過獨一無二的機會。

FoMO (Fear of Missing Out) 也是疫情房市的關鍵心理。原本這個詞用來描述社群媒體時代,人們害怕錯過朋友的聚會或資訊;但在房市裡,它的表現更直接──「房價只會更貴,不會更便宜」的想法,讓人不敢等待,而「排隊秒殺建案」的新聞又加劇焦慮,彷彿沒跟上就會被時代淘汰。結果,許多買家願意放棄議價,甚至開出高於要價的價格,只為確保自己「不會錯過」。

在疫情這種不確定性高漲的時刻,「有一間房子」就成了最具象徵性的安全感。

 

數據背後:情緒真的推動了市場

這些並不是紙上談兵。國內學者陳明吉與朱芳妮之研究團隊2025年最新發表在《住宅學報》的研究「房市恐慌購買與缺稀心理: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之研究」,利用 Google Trends 搜尋量建構情緒指數,分析 2019 至 2023 年台北市房市,發現恐慌購買指數與房價顯著正相關,並會壓縮議價空間;感知稀缺指數則與房價、銷售天數、議價空間均有關聯。而當恐慌或稀缺感超過某個門檻時,市場反應會突然放大,顯示情緒有強烈的非線性效果。更重要的是,檢定結果顯示情緒與房市之間存在雙向因果關係──恐慌推升房價,而房價上漲又會反過來加深恐慌。

換句話說,疫情下的房市就像一場「心理遊戲」。恐慌購買、敬畏、稀缺感與 FoMO 交織在一起,不僅推高了價格,也讓市場更加波動。

這提醒我們,房市不只是供需與政策的數字計算,更是人心的鏡子。若未來再有危機,政策若只盯著利率與稅制,而忽略了人們的心理偏誤,恐怕很難真正穩定市場。所以,下次再看到「最後一戶」、「建案秒殺」的新聞時,不妨先停下來想想:這是我真的需要的家?還是我的大腦正被恐慌與稀缺感推著走?

 

 

 

(本文由陳明吉改寫自朱芳妮劉祉岑陳明吉所著《住宅學報》第34卷第1期之論文「房市恐慌購買與缺稀心理: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之研究」。《住宅學報》為中華民國住宅學會所發行之學術期刊,經國科會評定為TSSCI區域研究及地理學門第一級期刊;全年徵稿,隨到隨審,歡迎所有與住宅、不動產、都市計畫、建築、空間相關之論著投稿。)

中華民國住宅學會與秘書處
地址
新北市三峽區大學路151號(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系)
電話
(02)8674-1111 轉 67412   
傳真
(02)8671-530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