移至主內容

四樓為何總是比較便宜?迷信與房價的奇妙關係

 

當你準備買房時,會不會因為房子位在四樓而猶豫不決?

如果你是這樣的人,那你並不孤單。在台灣,許多人對數字「四」避之唯恐不及,這種忌諱甚至深深影響了房市價格。根據國內學者李春長等人2025年最新發表在《住宅學報》的研究「迷信信念對房價之影響—以傾向分數配對法與無條件分量迴歸之分析」,四樓的房價確實比其他樓層來得低。這並不是個人的主觀感受,而是有科學數據支持的現象。

這項研究以高雄市2012至2021年間的公寓實價登錄資料為分析對象,發現四樓房價平均比二樓低13%,比三樓低17%,而比五樓則高出12%。在最低價的房市區間,四樓的價格甚至比三樓和五樓低了將近10%。從這些結果可見,四樓房價的折扣在低價房市場中最為明顯,這種現象被歸因於深植人心的「四」=「死」的文化迷信。

 

數字迷信不只在台灣

這種迷信並不限於樓層。其他研究發現,若房屋門牌號碼是「4」,美籍華人購屋者願意付的價格會平均少1%;若是吉祥的「8」號,反而願意多付1-2%。在香港,有些飯店會刻意避開使用含有「4」的樓層與房號,例如不設十四樓、二十四樓,因為廣東話中「十四」聽來像是「實死」,「二十四」像是「易死」,聽起來都非常不吉利。

新加坡的研究也顯示,若住宅地址被視為幸運(如含有數字8),且房屋本身面積大或樓層高,則這樣的房子會因「炫耀性消費」而帶來更高的價格溢價。這表示,數字迷信不僅反映了文化偏好,還與社會地位與自我形象息息相關。

 

理性分析也無法完全抵擋迷信影響

你可能會想,迷信真的能比便利性或視野這些理性考量更重要嗎?該篇研究中確實也納入了許多影響房價的理性因素,例如距離捷運站或學校的遠近、屋齡、屋內格局等。但即使在控制了這些變數之後,四樓的價格仍然明顯偏低,這讓研究者得出一個結論:在購屋決策中,文化迷信的影響力確實不容忽視。

更有趣的是,隨著房價的提升,四樓的「折價幅度」也變得更大。也就是說,在高價住宅市場中,買家反而更在意風水與吉凶忌諱。作者們推論,收入較高的購屋者往往更重視風水,因為他們認為房子不只是住的地方,更是能量與運勢的載體。於是,越高價的房子,越難逃過「四樓詛咒」。

 

沒有電梯的五樓,反而跌得更慘?

然而,五樓的價格卻跌得比四樓還慘。在本研究的樣本中,五樓(即公寓頂樓)反而比二樓便宜了超過25%。這不是因為迷信,而是因為現實:沒有電梯的五樓太高了,爬樓梯太累,而且頂樓容易漏水、曬太陽,住起來真的不舒服。也因此,當人們得在「四樓」與「五樓」之間二選一時,還是會選擇比較方便的四樓。

從理性角度來看,樓層價差應該來自於便利性、視野、通風與設計的差異。但如果四樓與三樓、五樓在這些面向上沒有明顯差異,價格卻出現落差,那麼這背後的因素,很可能就是一種「文化性折價」。也就是說,買家不是因為四樓不好住,而是因為大家都認為四樓不好轉手。

 

四樓:房市裡的被低估資產?

所以,下次如果你看到一間條件不錯的四樓公寓價格特別實惠,也許可以想一想:這其實可能是迷信送給你的購屋優惠。如果你自己不在意,也不怕將來轉售時需要多花點時間,那麼四樓或許正是房市裡最被低估的資產之一。

到底該不該買四樓,答案或許要從你心裡的那一層樓說起。

 

 

(本文改寫自李春長、羅元琛、葉文芝、梁志民所著《住宅學報》第34卷第1期之論文「迷信信念對房價之影響—以傾向分數配對法與 無條件分量迴歸之分析」。《住宅學報》為中華民國住宅學會所發行之學術期刊,經國科會評定為TSSCI區域研究及地理學門第一級期刊;全年徵稿,隨到隨審,歡迎所有與住宅、不動產、都市計畫、建築、空間相關之論著投稿。)

中華民國住宅學會與秘書處
地址
新北市三峽區大學路151號(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系)
電話
(02)8674-1111 轉 67412   
傳真
(02)8671-5308